第二章 聋子成才
作者: 巴山居士更新时间:2020-02-12 01:57:48章节字数:2602

第二章 聋子成才


1


曲折蜿蜒、碧绿醉人的渠涪江,一路唱着欢歌,在青云山边流淌。


发源于甘肃省、最终汇入浩瀚东海的渠涪江,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江两岸,千百年来演绎过多少风流才子的传奇佳话,诉说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动人故事。早在北宋时期,位于渠涪江下游的渠涪县,就诞生了号称“巴渝第一状元”的名士冯时行。公元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兵南进,企图征服南宋王朝,一统天下,不料在距渠涪县30公里的合州城,遭到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先锋大将汪德臣在激战中阵亡,接着,蒙哥汗也被击伤,于次年7月21日驾崩于县域内的温泉寺。蒙哥既死,其兄弟子孙纷纷北返东归,力图争夺汗位。其时正横扫欧亚大陆的忽必烈,也策马东归,并最终夺得汗位。这就是日后彪炳史册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故有历史学家曰:合州和渠涪改变了世界历史。此话毫不夸张。


江边的青云山犹如一位英俊少年,亿万年以来一直默默地陪伴和注视着美如豆蔻少女的渠涪江。


青云山,是一座具有上亿年生命的死火山,有“小峨眉”之美誉。群山九峰环绕、树木葱茏,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无刺冠梨和飞蛾树等珍稀植物争奇斗艳。最令当地人骄傲的,是山中尚有世界上仅存的几颗被誉为“地球活化石”、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植物——桫椤树。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在青云山皆留下墨宝。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写下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者,青云山也。巴山夜雨,是巴山市在全国都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象。


位于青云山麓、渠涪江畔的渠涪县,具有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当地人称之为“六分丘陵、三分山地、一分平坝”。但见渠涪江两岸,长满黄葛树、红豆杉、杨柳树等绿色植被,终年郁郁葱葱、荫泽桑梓;山岗延绵,宛如波浪起伏的大江大海,时而把人拉向谷底,时而把人推向浪尖。


孔家和范家,正是分居渠涪江两岸的大户人家。


2


范家大院。


“呜,呜,呜!”,一阵女人的悲戚啼哭声从堂屋里传来。“老天爷,这是做了什么孽哟!你是要让我们范家家道中落么?!”


发出阵阵哀嚎的是范家大太太。自从她15岁嫁给范老爷,前前后后统共为范家生下11个孩子,而存活下来的只有一男五女。范家唯一的男丁、大公子范川谷自幼聪明伶俐,深得家人宠爱。不料天降厄运,就在他年满7岁即将步入学堂的那年,一场高烧令他双耳失聪,仅剩下微弱的听力。


“还在这里发什么楞?!还不快去找县城最好的郎中给大少爷看病?!”范老爷对身边的丫鬟呵斥道。


满脸白须的老郎中给范家大少爷摸完脉,轻轻地叹口气,又摇摇头:“此病来得甚是蹊跷。老夫行医40余年,从未遇到过类似的病例。我只有死马当活马医,开个药方,你们照此方抓药和采药,煎熬后让他按时服用。至于贵公子能不能康复,只有看天意了!”


五年后。


12岁的范川谷一路蹦蹦跳跳,来到渠涪江边。屹立在嵌满大大小小鹅卵石的江滩上,遥望不远处青云山小三峡的奇峰峻岭,他张嘴大声背诵道: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范川谷虽然失聪,人却极为灵光。几年下来,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府》、《春秋》等中国文化典籍背得个滚瓜烂熟。其中,他特别喜欢《孟子.告子下》里的这段话,以此激励自己战胜躯体上的病魔,自强不息。


范公子一时兴起,忍不住一步步朝江中心蹚去。不知不觉中,一艘外国大客轮快速从上游驶近,掀起阵阵巨浪,一下子就把孔川谷打入江心漩涡......


“哎哟,谢天谢地!你总算醒过来了!”咦?范川谷仿佛隐约听见一个来自天边、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那不是妈妈的呼唤吗?


“妈!我听见您说话啦!”范川谷挣扎着从床上撑起身子,激动地抓住妈妈的双手,两眼四处打量。“我怎么躺在这里?我不是在江边玩吗?”


“啊?!你能听见妈妈说话啦?!”范太太喜极而泣,面朝县里二佛寺方向双手合十:“感谢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我们家川谷因祸得福啦!”


“快去告诉老爷!快去告诉老爷!”


3


范川谷兴高采烈地头一回背上妈妈熬夜缝制的帆布书包,踏入了渠涪县县立初级中学的大门。


“范川谷,你在发什么神?!”


范川谷脑海里正在闪过《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段话,数学老师的训斥把他拉回到课堂上。


“我……我在背书呢。”


“背书?我这里是数学课,不是国文课!把手伸出来,打5个手板心!”


范川谷怯怯地把藏在背后的左手伸出来,任凭戒尺把手板打得“啪啪”作响,也不吭一声气。


本来,以前从未真正接触过数学的范川谷,最初觉得充满数字、符号和图形的数理世界很有意思。但刚上学不久后的一次遭遇,让他一时间对这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丧失了探究的兴趣。


那是一堂数学课。老师在讲授有理数乘法法则时说:“大家记住了哈:两数相乘,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范川谷心想:“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好理解,那为啥负数乘负数得正数,正数乘负数得负数呢?”带着满肚子的疑惑,他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了问题。不料老师把大手一挥,说:“你莫管那么多!记住这个口诀就行了!”范同学的求知欲、探索欲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遭到老师打击,觉得很没面子。


“不好好教我,我就自己学!”倔强而好学的范川谷决定自学数学知识。14岁那年,他把几件简单的衣物塞进包袱,以磨破一双布鞋的代价,独自步行到近千里外的成都。白天,在这里特有的庭院式学校补习数学;晚上,寄宿在渠涪会馆。后来,感觉补习进度太慢,又改为自学。他先从旧书店买了一些中学数学教科书,又通过会馆的介绍去图书馆借到一些参考书。面对当时国内尚无高等数学中译本发售的困难,他又短时间参加英文补习班,直到能基本读懂英文原版高等数学教材。在那些求学的日子里,他每天鸡鸣即起;到城门口等待天亮开门上学时,借着煤气路灯的微弱灯光也在纸上写写划划、计算推理。


当范川谷步入弱冠之年时,重庆一家书局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学数学新解》。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渠涪土博士”的美誉不胫而走。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重庆北碚、合川。范川谷逐步选择了另外一条救国救民道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