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话音刚落,太后就站了出来,告诉所有人是自己命令敲响的聚钟。太后春风得意的告诉在场的所有人,现在的君王并不是先皇所指派的继承者。也不知太后从哪里找到那份已经失踪了十余年的先皇圣旨,展示给众人看。
更令众人震惊的是,在太后说完之后,有侍卫直接冲上大殿,太后指示侍卫刀出鞘,威胁君王。
冷漠的看着太后做的一切,君王知道这十几年,她恐怕早就受够了忍耐。可是让君王不解的是,那个本该早已经烟消云散的圣旨怎么回突然出现。
君王看着侍卫满脸杀气,他站了起来,说:“朕,自即位至今已逾十载,母后今天拿出所谓的父皇遗诏,该如何取信于人?”君王没有在侍卫中看到黑傲,当初是他窃听到一切,也是他盗出圣旨、销毁圣旨,而今天这事,如果不是黑傲办事不力,就是太后假造圣旨。可是太后已经沉寂了这么多年,就算是突然想要夺回帝位,也不该会选择用一个假圣旨来开始。君王说完后继续端坐,等着事情一点点明晰,不过他的内心还是有些不安。
知道君王会这么说,太后拿出圣旨,让早就不上朝的郑岩慈来确认后又递给了崔敬康,郑岩慈果断的承认了圣旨的真实性,崔敬康虽然犹豫,却无语反驳。太后准备好了一切,当初她本想借着郑岩慈手中的军力夺回帝位,可是郑岩慈的女儿是当朝皇后,自然拒绝了太后。
可是当郑岩慈的权力被架空之后,他自己来找太后商量换帝之事,条件自然是恢复并增加他的权力。本来没有任何权力的郑岩慈太后根本不想搭理他,可是有人的帮助总是好的,太后接见了他之后才知道他所带来的巨大好处。
权力太具有诱惑力,郑岩慈知道这样会让自己的女儿陷入困境,可是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迷迷糊糊的告诉了皇后。让郑岩慈意想不到的是,女儿竟然同意了,还说会帮助自己。
虽然不解,可毕竟女儿是自己的,郑岩慈相信她不会故意欺骗自己,所以并没有隐瞒她。
有女儿在后宫的帮助,再加上郑岩慈自己在军事上的威严,有担任侍卫将军的门生的支持,他很快就掌握了一半的皇宫侍卫。
虽然君王夺走了郑岩慈的政治权利,可是郑岩慈还是能够聚拢二十万都城外的明志军,加上太后暗中收买的军队,竟达到近七十万。
找到了先皇圣旨,又有军队在手,郑岩慈看着太后迫不及待的开始大业,想到即将归来的权力,心中虽然感慨万千,最终还是被兴奋不已所取代。
太后自信满满的向所有人诉说了自己的实力,骄傲的看着君王,等着他的回答。
君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看似已经可以令行天下,太后却还是可以掌握这么多的权力。他在心中叹息了一下,表面上还是一派的平静,不承认太后手中的圣旨。当黑傲进到宫殿时,君王直接示意他走上来,听他的解释。
后悔极了的黑傲,向君王承认当初他并没有毁掉圣旨,在太后设计使自己失去一切之后,黑傲就发誓不再相信任何人。黑傲当初自己偷偷把圣旨藏了下来,可是却在无意中丢失,黑傲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
这已经过了十年相安无事,竟然会突然被人拿出圣旨威胁君王,黑傲恨不得以死谢罪。
。
静使人心惊,动令人身恐,此时的朝堂恰好正是如此情况。
虽然知道现在的大臣不少都是自己刚刚提拔上来的,但是君王并没有把握他们对自己的忠诚度,当初只是借助他们来收回郑崔两家的权力,君王当然不会让他们尾大不掉,所以并没有给他们太大的权力,即使如今需要这些人帮助,他们也未必能够做到什么。想到权力,君王把兵部给了萧元,他手中握有一定的军力,而且长于征战,看来此事需要他的帮助。可是君王看了朝堂,并没有看到萧元的身影,聚钟敲响,他不该不来。
靠人不如依己,君王想现在的情况还是需要自己来解决。不知为何,君王想到了成漪,他回头问黑傲找到成漪了吗,收到了一个气愤的目光。君王不再多想,他知道黑傲估计是还没有找到成漪,可是现在如果自己想要保护成漪,就必须先解决面前的困境。
面对众臣,君王说道:“当初,父皇驾崩归天,朕受天命,承继大统,责令四海!朕即位十余年,自问无愧于天下,今日母后以一不明真伪的遗诏要朕将帝位让出,岂不可笑。况且,如若母后认为那圣旨为真,有何苦说明兵力,似乎是兵戎相见、逼宫造反!”
“哈哈……先皇遗诏真伪自有前朝老臣来辩,只是不知你愿不愿意承认。”太后举起圣旨,说:“如果有人不依旨行事,无论是哀家,还是无数忠君之士,都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太后微微一笑看着君王,只是她看着君王似乎已经是在看着一具尸体。
太后说完之后,那些侍卫都拔出刀剑指向大臣。一些武将还好,见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可怜的是从没有见过这种阵势的一些文臣,被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还浑身哆嗦。
一直不曾多言的昊豪知道已经没有后退的路途,他走到大殿中央,直视众臣。黑傲虽然没有君王的王者风范,但毕竟也是王子皇孙,有自认为占据优势,借着这些依靠,气势也多了很多。
昊豪对众臣说道:“各位卿家无需忧心家人,本王已经派人把众位的府邸保护起来,无论此战如何,皆不会让各位的亲属受到伤害。”
昊豪在太后命令敲聚钟后,就派了士兵去每个大臣的府外候着,等到这些官员离开之后,就包围他们的府邸,钳制他们的亲人,借此来威胁大臣支持自己。
被昊豪这句话激怒的众臣虽然心中不满,但也知道此时不能与他置气,不然家人性命堪忧。这些大臣看着君王,一幅无可奈何的神情,不过也没有人敢直截了当的说站在昊豪的阵营里,毕竟这种事瞬息千变,可不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丢在这。
所以大多数朝臣还是在等待,等着谁站了上风就依靠谁,这样才可以保住身份和性命。即使是当初已经答应了昊豪在他夺回皇位时助他一臂之力,不过此时既然没有人直接站出来,就算是郑岩慈也不过只是承认了圣旨的真实性,所以谁也不愿意开这个头,都站在一旁看着局势。
对于朝臣们都做墙头草,君王知道这对昊豪来说是比较好的,毕竟他是在造反。可是君王如果没有支持的话,那么自己的正统地位就和昊豪这个造反者差不多了,君王虽然怨恨这些臣子,却也明白他们的苦衷,只能自己一力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