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
作者: 寒露更新时间:2019-04-21 22:56:40章节字数:2506

民国18年,走马场称走马里,民国19年,走马里改为走马乡。民国24年,走马乡改称走马联保,设18个保,配备保长,保下设甲,配备甲长。民国26年,走马联保创办文昌宫小学。民国29年,废除走马联保,复称走马乡。


1950年,走马与璧山交界的大南垭,江、巴、璧三县交界的关品一带,又现土匪,土匪头目张天才不听解放军劝解,被击毙在“严正宽平”的石碑前。


后来走马镇出了一名被称为“故事篓子”的名人,他的名字叫做魏显德。


他一生与讲述民间故事、演唱民间歌谣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当地群众称为“民间故事大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魏显德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村的说唱世家,他的幺公和父亲都会讲民间故事,能唱民间歌谣。14岁时,他跟随幺公跑江湖卖草药,走遍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城乡集镇,广泛接触民间社会。几年后,魏显德回到家乡,又给当地一个能讲会唱的姓谢的农民放牛,放牛之余常听人们讲故事、唱山歌,记下了许多山歌、谚语和民间故事。走马镇,昔日是成都到重庆运输物资途中一个繁荣场镇,众多过往行人来来去去,说说唱唱,丰富了魏显德的说唱素材。


20岁时,魏显德回到自己家中种田务农。每当劳动之余,特别是在夏天纳凉的夜晚,在自家院坝里,魏显德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一个个故事。父亲不仅讲故事给儿子听,还向儿子传授讲故事、唱山歌的一些要领技巧和讲故事要讲做人的道理以及讲故事的内容要有意义,唱山歌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做到抒情表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年轻的魏显德开始留心观察周围和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从中获取可供讲故事的题材,还搜集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素材和民间风俗资料,使他开始向民间故事家方向发展,成为他家民间说唱艺术第三代传人。


魏显德26岁时,新中国成立,他当上了村农会主席,后又担任了走马乡乡长。民主改革和发展生产中他常用讲故事发动群众,效果很好。1983年,魏显德退休,这时中国民间文学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魏显德满腹的故事和歌谣,有了用武之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和歇后语的活动中去,不易凭头脑记的,就用本子记录下来,再抽时间进行整理编写。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他全力配合普查人员,把他讲过的和收集到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歇后语,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白天面对采录人员的录音机,讲述那一则则民间故事,晚上又在脑海里反复回忆搜索过去数十年中曾讲述过的各种民间故事和演唱过的无数首歌谣。即使生病卧床,魏显德也要把录音机放在床头,用病中微弱的声音,慢慢地讲述故事,就这样持续了10个月之久,把他能讲述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歇后语,全部录了下来。


他的家乡走马镇成立了民间文学协会,魏显德担任协会副主席。他把讲述故事与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科学种田、勤劳致富、计划生育、扶贫帮困、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尊重科学等新的富有时代精神的内容,融汇到所讲的故事中去,并把过去故事中带有旧观念的内容去掉,使故事的内容和可听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使之既富乡土气息,通俗易懂;又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让群众更加喜欢。不管他走到哪里,那里的大人、小孩都会围拢来要他讲故事,他经常为广播站的文艺栏目录制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讲述民间故事的知名人物。


魏显德讲述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他共能讲述民间故事1045则,演唱民间歌谣433首,背述民间谚语676条、歇后语271条,重庆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了一本《魏显德民间故事集》。


20世纪90年代中期,魏显德引起了国际民间文学研究人士的兴趣,加拿大、日本等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友人,多次来到走马镇采访魏显德,听他讲述中国民间故事。1998年12月16日,年已75岁的魏显德,应邀出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召开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命名大会”,被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2006年,他已83岁,仍思路清晰,记忆力强,表述清楚,当笔者阳春三月采访他时,魏显德不假思索地朗诵了一段名为《垛子山》的民谣:“垛子山,名誉宽,前面是巴县(重庆市巴南区前身的县名),后面是璧山(重庆市璧山区,前为璧山县),上走北京城,下到佛图关,交通虽方便,要走好多天。站在坡脚看,戴的帽子都要翻,走在半山看,乌云遮满半边天,爬到山顶看,重重叠叠是高山,莫说人难过,雀鸟插翅也难翻……”他已将祖上传承下来的这一民间文艺种类,传授给了孙子魏国建,魏国建现在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开展的文艺活动中,时常演唱民歌、民谣,很受战士们的欢迎。


走马镇专门负责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干部钟守维表示,当地正在加紧对民间故事、歌谣等的采集和整理,以免除"断代"之危。


1967年,走白公路建成通车,成渝古道也正式宣布退出主要交通干道。


1979年,走马开始修建双河大桥,各公社大队动工修建机耕道。


1990年,走马乡被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文学之乡”,同年,《魏显德民间故事集》出版。


1999年,市文化局命名走马民间故事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同年举办了首届“走马观花旅游文化节”。其后每年的3月都会定期举行该活动。


2002年,走马镇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马镇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84岁高龄的魏显德老人获此殊荣。


2009年,慈云专卖店频道工程开始进行道路勘测。同年,关武庙戏楼恢复竣工,全国著名艺术表演家姜昆登台演出。同年,朱老父母官的事迹成为全市廉政文化教育的典范。


到2012年,走马镇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中国传统村落”四块珍贵的国字号招牌。先后获评“重庆市首个故事创作基地”“重庆市十佳魅力小城镇”“重庆市级中心镇”“重庆市级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走马观花”“走马故事”“走马庙会”“走马驿道”也越来越地流传开来……

第一卷 正文
- 收起
为该书点评
系统已有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更多登录方式